本文转自:毕节日报
手工村养殖户张昌贵正在给牛添加草料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威宁自治县牛棚镇手工村的山坳里已响起铡草的声音。养殖户张昌贵推开自家新牛棚结实的铁门,麻利地将草料铺进食槽,9头壮牛立马上前咀嚼起来,空气里弥漫着青草香。
“往年圈舍小,想多养几头牛都没地方。今年政府补贴了1.5万元,圈舍拓宽了,我一口气添了五头牛。”张昌贵一边用粗糙的手掌抚过崭新的砖墙,一边笑着说:“养牛是辛苦活,可看着牛一天天壮实,心里踏实,日子也有了奔头。”
在牛棚镇,今年如雨后春笋般立起了139座新建牛棚。它们是承载着农户增收希望的“致富车间”。
在鱼塘村的罗超群家,新落成的牛棚宽敞明亮,足够容纳40头牛。“往年只能养十几头牛,现在新牛棚建起来,就等着大展拳脚了。”罗超群眼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。
近年来,牛棚镇因地制宜、认真谋划产业发展布局,将家庭牧场作为产业振兴的基石,今年投入专项资金210万元,用于扶持像张昌贵、罗超群这样的养殖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圈舍。
“过去农户想扩大养殖,最大的‘拦路虎’就是圈舍不足、条件简陋。政策就是要打通这最基础的‘堵点’,让家庭牧场这个‘小细胞’释放大能量。”牛棚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史周立说,改造后的圈舍不仅空间扩大了,还科学划分了草料区、待产区、粪便处理区等功能区,大大提升了养殖效率和卫生水平。
新牛棚不仅“装”下了更多牛,更拓宽了群众家门口的增收路。在黑田村党支部领办的养殖合作社,务工群众查双选已在这里稳定务工3年多,他刚打扫完牛舍,又匆匆赶往自家田地。查双选说:“在合作社喂牛、打扫,一个月稳稳当当有3000块钱。忙完这边的活,自家的地一点不耽误,两份收入攥在手里,心里才真叫踏实。”这种“合作社集中示范+家庭牧场分散养殖”的模式,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,更织就了一张灵活多元的增收网,让村民不离乡土就能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。
得益于家庭牧场的蓬勃发展,目前牛棚镇全镇牛存栏量已突破1.9万头,养殖规模2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达12户,50头以上的标杆大户也有2户。“家庭牧场的蓬勃发展,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,更是从‘小散弱’迈向规模化、标准化的关键一步。”史周立说。
产业的活力,正悄然改变着山乡的面貌。在牛棚镇的村道上,时常能看到运送草料的车辆往来。曾经闲置的边角地,种上了绿油油的饲草。过去烧火的玉米秸秆,经过科学青贮成了牛的美餐。肉牛产业的兴旺,带动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据统计,截至2024年底,威宁自治县建成标准化家庭牧场1498个,新增养牛9845头,带动户均增收超2万元。以此为基石,威宁畜牧业筋骨壮硕:肉牛存栏量达40.82万头,出栏量达13.79万头,农牧产品规模稳居全省前列。
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,如今所辖41个乡(镇、街道)当中,拥有万头规模以上乡镇17个、5000至1万头规模乡镇14个,培养了1000头以上养殖企业(含合作社)1家、500至1000头3家、30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(散户)200余户。
牛棚镇的139座新牛棚,正是威宁家庭牧场升级的生动缩影,如今的家庭牧场已成为养殖业发展的坚实支点,点燃了农户的养殖热情,释放出巨大的产业潜能。
可盈配资-股票加杠杆网站-如何股票配资-股票市场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