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5日,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民权县申甘林带的枝叶,6.8万亩人工林海防护林如同大地舒展的肺叶,蒸腾起氤氲的水汽。这道横亘黄河故道24公里的“绿色长城”,以83.7%的森林覆盖率和13万立方米的立木蓄积量,为40万亩农田撑起坚实生态屏障,更从单纯的防护林,蝶变为集生态保护、科普教育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林业示范区。
1950年,豫东沙荒造林管理处的第一锹土落下时,没人能想到这片“风起黄沙遮天蔽日”的土地,会在70年后跻身亚洲十大人工防风林基地。如今的申甘林带,杨树与刺槐织就垂直绿幕,林下灌草形成生态缓冲,年复一年为良田抵御着风沙侵袭。
该县林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,生态修复的背后,是科技与自然的深度交融。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树木生长,基因技术培育的抗逆树种让林海焕发新生。当护林员操控无人机巡护林带,当种质资源库精心保存37种乡土树种,科技让“前人栽树”的坚守有了更精准的延续。
盛夏时节的槐树林虽过花期,浓密枝叶仍交织成天然绿伞,林下菌菇大棚里撑起朵朵“致富伞”。作为国家级林下食用菌种植标准化示范区,这里年产菌类1.3万吨,完美演绎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变奏。
展开剩余72%当暮色降临,归鸟翅膀掠过林梢与湖面,溅起的不仅是水花,更是一座城与自然共生的温柔回响。10万亩串联成珠的水域恰似大地舒展的肾脏,让民权在豫东平原焕发着生生不息的生态活力。
10万亩水面不仅成为商丘百万市民的“大水缸”,更是185种鸟类、8万余只水禽的家园:灰鹤在浅滩踱步,野鸭在芦苇丛嬉戏,就连全球仅存约2000多只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,也把这里当作繁育后代的安稳秘境。
黄河故道湿地公园,荷花与芦草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,正是“林映水中鱼游树”的现实注脚。
“90后”护鸟员耿思玉掌握着100多种鸟类习性,每日背负重20斤的设备步行巡护,专职守护青头潜鸭。今年,他在负责区域监测到15个繁殖巢,创近年新高。其独创的“泡沫箱浮岛”技术成功解决巢穴汛期淹没难题,使孵化率超85%。“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咱这儿的青头潜鸭数量一年比一年多。”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忠信自豪地说,“全国超30只的湿地仅16处,咱这儿就拍到了404只!”
在民权,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多元方程式。2025年春天,万名跑者穿越申甘林带的马拉松赛事,让“体育+生态”的融合模式惊艳全国。
赛道串联起的不仅是安澜湖大桥等民生工程,更串联起制冷产业与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——如今的民权,制冷产业规模宏大,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。现有制冷整机装备企业47家、配件生产企业67家,各种型号冰箱冷柜年产能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。冷藏保温车生产企业数量、产能和产量均占国内同行业的半壁江山。
用绿色制造实践着“两山”理论的产业表达。2024年,民权高新区入选河南省开发区建设“河南产业金名片”案例,新增7家省级绿色工厂,美是食品更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,彰显着产业转型的坚实步伐。
80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是另一道风景。葡萄、花生、莲藕、山药等8类产品获得“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”认证,如同拿到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。
当民权葡萄酒带着黄河故道的阳光气息走向世界,当地理标志花生通过电商平台送达全国,这些产品背后是“从田间到餐桌”的全链条生态管控,也是“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”的鲜活案例。
良好生态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。民权县先后被授予“中国长寿之乡”“中国健康小城”“中国森林体验基地”“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”等荣誉称号。
这片孕育了庄子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哲思的土地,正践行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承诺——当林业工人用北斗定位监测林木生长,当渔民参与水鸟保护志愿行动,民权人正在书写新的答案:生态文明不仅是发展理念,更是融入血脉的生活方式。
锚定绿色发展不放松,是民权县历届决策者们的共识。当地紧扣森林民权生态建设目标,将“生态立县、科技兴林”理念与黄河故道治理智慧、“河南塞罕坝”精神深度融合,通过廊道绿化、沙区治理、村镇绿化、农田防护林等重点工程,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县、乡、村三级生态廊道网络体系。
民权的实践证明:当6.8万亩林海遇见10万亩碧波,当传统农耕文明对话现代生态理念,黄河故道上的这颗明珠,必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,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(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闫鹏亮 常国强)
发布于:河南省可盈配资-股票加杠杆网站-如何股票配资-股票市场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